手发抖,医学上称为震颤,是指手部不自主、有节律地摆动或颤抖的现象。这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,主要包括精神因素、药物因素,以及疾病因素。
1、精神因素:当人处于紧张、焦虑、恐惧、激动等强烈情绪状态下,身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。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,这些激素会使肌肉兴奋性增加,导致手部肌肉出现不自主的震颤。比如在公众场合发言、面临重大考试等情境下,很多人会出现手发抖的情况,情绪平复后,手抖症状往往会缓解。
2、药物因素: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手抖的副作用,如治疗精神疾病的抗精神病药物,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传递,干扰神经信号传导,进而引起手部震颤。此外,一些治疗哮喘的β-受体激动剂,也可能导致手部肌肉震颤。通常在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后,手抖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。
3、疾病因素:许多疾病会导致手发抖,帕金森病是常见原因之一,患者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,多巴胺分泌减少,引起运动功能障碍,出现静止性震颤,多从一侧手部开始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,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,加速机体新陈代谢,影响神经系统功能,使手部肌肉震颤,同时可能伴有多汗、心慌等症状。另外,小脑病变影响了身体平衡和协调功能,也会引发意向性震颤,即手部在做动作时出现颤抖。
如果手发抖是由疾病因素引起却不治疗,帕金森病会逐渐进展,除手抖外,还会出现运动迟缓、肌强直等症状,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。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未控制,会对心脏、骨骼等多个系统造成损害,引发心律失常、骨质疏松等并发症。小脑病变若持续发展,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平衡失调,增加跌倒风险,危及生命健康。
预防手发抖(主要针对疾病和药物因素)的措施
在使用药物时,严格遵循医嘱,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滥用药物。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手抖等异常症状,及时告知医生,以便调整治疗方案。对于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,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均衡饮食,适量运动,避免过度劳累,增强身体免疫力,降低患病风险。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脑部疾病,控制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基础疾病,定期体检,包括神经系统检查,早期发现脑部病变并干预。若发现手部不明原因发抖且持续不缓解,及时就医,进行全面检查,明确病因,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。